行业新闻
透视两会 新能源玩转市场
2016/03/19【导语】全国两会,众多人大代表纷纷提出再生能源议案。新能源问题再次被抬上新的高度,而看似高大上的背后,新能源的发展却差强人意。今天以生物质能和新能源煤制油作为议题,对两会的新能源议案做个拓展。
1. 生物质能--输在起跑线上的能源“博尔特”
两会期间,会议重申了发展可再生能源的战略重要性。以生物质能为例,生物质能是太阳能以化学能形式贮存在生物质中的能量形式,以生物质为载体,直接或间接来源于光合作用,是一种拥有可再生性、环保性、高容量(第四大能源,仅次于煤炭、石油、天然气)、更广泛应用的能源。世界范围内,生物质能在新能源中处于重要地位,以欧洲为例,生物质能的应用比重超过60%,远远大于太阳能、风能,但我国目前生物质能的应用比重却不及10%。再拿生物质能中常见的乙醇燃料为例,美国乙醇燃料消耗占汽车燃料消耗的50%以上,中国不及5%。
我国的生物质能发展相比其他国家起步较晚,市场推广力度不强,群众认知度不高,处于行业内的厂家缺乏政策利好,体制不够完善,补贴门槛过高(企业注册资金在1000万以上)等等。此类情况随着中国经济下行压力的加大,变得愈加悲观:行业人士呼吁的政策迟迟不能落地,无法得到财政补贴,自主研发能力差使得国家技术储备不够,无法与国外高端技术并驾乃至赶超,故而发展受限。放眼全球,未来能源的主战场主要集中在新能源领域,国家应当理性对待生物质能对于环境的改善作用,加快产业结构升级,避免能源“飞人”的没落。
2. 煤制油--低油价时代 新能源之煤制油遭遇“亏损开场秀”
3月16日上午,李克强总理在面对中外记者的采访中,再将重化工行业的“去产能”列为政府主要工作计划。而近期国内各方谈“煤”色变、谈 “低油价”利弊之时,特殊的能源产品--煤制油也面临了发展困境,可以说煤制油发展的初衷与现状出现明显背离。
所谓煤制油,即以煤炭为原料,通过化学加工过程生产油品和石油化工产品的一项技术,该技术推动了煤制油产业化,并成为了煤炭行业转型升级的主要途径。作为战略性替代能源,近年来煤制油颇受油品市场追捧。自2009年开始,煤制油的出现打破了煤炭行业低附加值的诅咒,将不稀缺的煤变成稀缺的油,煤炭行业亏损严重,为扭亏转赢,各路资本纷纷投向煤制油项目,从而引发了过热担忧,同时示范项目中费水所引发的环保、技术问题凸显,煤制油项目被推向了舆论的风口浪尖,使得国家政策从大力支持转向谨慎发展。
另外,2014年下半年开始,低油价与煤制油“狭路相逢”,国际油价断崖式下跌,从根本上削弱了煤制油产品竞争力;2015年至2016年,煤制油集中建设之时却遭遇了国际原油价格40美元/桶以下的低油价时代。由于煤制油盈亏平衡点定位在国际原油55美元/桶,大量前期批复的煤制油项目,投产日期将近,企业正面临“投产之日即是亏损之时”的窘境。此外,成品油消费税“连升三级”,也让沾油品边沿的煤制油企业负担不断加重。虽然作为新型能源,但在低油价时代阻力重重,由于专门针对煤制油产品的消费税改革难以实现,国际原油何时回暖成为煤制油企业目前唯一能依靠的救命稻草。
“两会”着重强调了中国新能源发展的战略重要性,生物质能与新型煤化工作为新能源,需要国家政策的大力扶持以及要求适当强制添加,都显得至关重要。近期正值两会又碰上国际油价回暖,“天时、地利”双层利好影响下,新能源市场或将迎来新的曙光。